您当前的位置:网站首页 » 旅游服务 » 鸡公山文化

鸡公山登山古道


  鸡公山登山古道自明朝至今已有600年历史,它见证了鸡公山的兴衰,为鸡公山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。在1963年公路每修通以前,登山仅此一条小道。全长3公里(从龙子口到一道门),有1221个台阶。从龙子口顶端到上天梯下沿,直至登山古道2715米。沿路有上天梯“八字石刻“、五怪石、陡崖石、甘泉、落落石、垒垒石、龙子口等景物。从清末至今多有维修,但又多次被雨水冲毁。这条路有不少人文遗迹,其中又有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。自公路通车,汽车增多,古道渐渐被冷落,已不见当年的繁忙景象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一、门

古道上昔有四个门:①一道门:即昔日山门,建于大约1905年,位于卢汉铁路东侧15米的山坡上。两根花岗岩门柱仍在,高4.3米,呈方形(81厘米×81厘米),大门内宽4米,外宽5.62米,朝向偏西北,离原始新店车站40米。大门两根石柱有一大木质横板,上书“鸡公山“三个大字,20世纪80年代尚在,后不知踪影。②牛耳寨大门:位于上天梯下沿,两根方石门柱。上为园拱横石,上书“牛耳寨”,落款为同治三年?(即19世纪中期)距今160余年)20世纪80年代尚存,现已无影踪。③二道门,位于上天梯上端,“八字石刻”外侧。也是牛耳寨的寨门。边有寨墙,中有圆拱石砌大门,亦为登山休息处,特别是登山者抬山轿的人的“歇脚点”。现在新建楚豫亭可在此处西望田园风光,京广铁路、公路上奔驰的列车和汽车。因车站北移130米,一道门废弃,二道门变成了一道门。④龙子口入山门:位于龙子口下约200米的地方。昔为入山、客人登记处,设警察把守也是一个重要的盘查点。

二、景点

“青分楚豫,气压嵩衡”八字石刻,位于二道门内侧,为鸡公山警察局长于民国二十三年(1934年)题刻。楚豫泛指南方、北方,狭义指湖北、河南。此石刻堪称鸡公山特殊地理位置和繁华气势的点睛。意境很深,回味无穷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 “甘泉”位于二道门和陡石崖之间,标记为1934年所刻。泉水清冽甘甜,攀登鸡公山的人和抬滑杆的人,多在此饮之。

“牛耳寨”位于二道门内侧山沟,可客千人,因寨形似牛耳,故称。但在1935年地图上标为鸡公寨。当地村民为避匪乱在同治年间修筑,东西两门可供防守和出入。二道门外侧山崖陡峭。入门步道称“上天梯”。

“五怪石”站在二道门一线隔沟南望,对面山上五座巨石各具形象:有的像道人叩首,有的像山鹰展翅欲飞,有的像金龟爬动,有的像青蛙捕食,有的像猪猡觅食。每当云雾缭绕时,五怪石时隐时现,形象更加逼真。这五个怪石还有一段美妙的传说,是五个秀才变的。五位纨绔子弟赶考。爬上山顶焚香叩头,请鸡公保佑榜上有名。如果爬不到顶就变成鹰、龟、蛙、猪等。可他爬到一半,各个叫苦连天,不愿再爬,鸡公把他们变成五块怪石,以警示后人。

“钟灵毓秀”位于陡石崖东侧的石壁上,为解放前最后一任鸡公山管理局长房向离于民国三十六年(1947年)题刻。此石刻含义不俗,寓意美好环境培育优秀人才。客观上赞扬了鸡公山环境优美,而又鼓励人们热爱鸡公山。

此外还有垒垒石、落落石、基督教信义会主席家人的墓和东北农学院宫振海的墓。

三、人气

最繁华的时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中期即1931—1936年。再次期间,夏季,外籍人员2201人,为其服务的苦力千余人,驻军、学生、商户、居民临时消夏的流动人员。抬滑竿字的320人约有万余人,加之所有建筑材料(除片石、砖头外)都是从路上运的,此路非常繁忙。1963年以前攀登鸡公山至此一条山间小道,日夜都有人上下。为上下山安全,沿途安装防风煤油路灯,可谓繁忙之极。

1938年—1949年间,因连年战争小道逐步冷落。

1950年—1981年全山被军队占用,上下军人较多。旅游者甚少。1978年改革开放后,又一次登山高潮,登山者拥挤不堪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,盘山公路修通,汽车增多,坐车者多。徒步登山者少。又出现了古道路毁人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