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网站首页 » 新闻中心 » 部门动态

【5.22国际生物多样性】带你了解鸡公山的多样性


鸡公山,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境内,桐柏山以东,大别山最西端,是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,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区内森林茂密、生物资源丰富,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大鲵、长尾雉,植物香果树等。




鸡公山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,又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,南北植物均可在这里生长,植物资源丰富,被称为“天然植物园”、“豫南绿色明珠”、“生物宝库”。




位于鸡公山景区内的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前身为鸡公山林场,由我国著名的林业先驱——韩安先生于1918年创建,是我国最早的国有林场之一。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的边缘,淮南大别山西端的浅山区。由于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,具有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和山地气候的特征。四季分明,光、热、水同期。春季气温变幅大,夏季炎热雨水多,秋季气爽温差小,冬季寒冷雨雪稀。年平均气温15.2℃,极端最高气温40.9℃,极端最低气温-20℃,无霜期220天。保护区年平均降水量1118.7 mm ,季节分配夏季最多,占45%;冬季最少,占8.5%;春秋季居中且春雨多于秋雨。




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分别体现在:植物多样性。鸡公山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群落共有7个植被型组,16个植被型,120个群系。菌类多样性。鸡公山自然保护区内有大型真菌50科136属464种。动物多样性。鸡公山地处世界动物地理区划的古北界和东洋界结合部,分布有哺乳动物6目18科39属51种或亚种,鸟类17目59科320种,爬行动物2目7科34种,两栖动物2目6科11属13种,各种鱼类7目13科71种,各种昆虫18目162科1589种。



白冠长尾雉


领角鸮


池鹭冬羽


寿带


侧耳


晶粒鬼伞


七叶一枝花


五味子

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依托鸡公山生态科研平台,在生物多样性监测、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多项研究。为纪念“国际生物多样性日”,培育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,提高社会各界关心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,营造良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氛围,5月15日,我市在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了“国际生物多样性日”保护宣传活动。与会人员现场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问答、发放宣传资料、摆放保护动物展板、悬挂横幅、开展生物多样性现场保护等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。


生物多样性构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,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。通过宣传活动,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各界热爱大自然、保护大自然的意识,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秉持生态文明理念,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,鼓励广大群众从自身做起,从小事做起,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,用实际行动擦亮“美好生活看信阳”的生态底色。